《逍遥游》PPT

立即下载
收藏
  • 2024-11-28
  • 50次
  • 0次
  • 15金币
  • 5ukj
  • 详细信息
    • ID:11143
    • 版本:人教版
    • 册别:必修5
    • 等级:普通
    • 年份:2019
    • 大小:2950 KB
    • 格式:pptx
《逍遥游》PPT-预览图01
《逍遥游》PPT-预览图02
《逍遥游》PPT-预览图03
《逍遥游》PPT-预览图04
《逍遥游》PPT-预览图05
《逍遥游》PPT-预览图06
《逍遥游》PPT-预览图07
《逍遥游》PPT-预览图08
《逍遥游》PPT-预览图09

预览已结束,下载使用更方便

人教版语文必修5《逍遥游》PPT
展开
《逍遥游》PPT 第一部分内容:经  典  晨  读 【作者背景】 祖咏,字和生,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。于武周圣历二年(699)生于地处中原的古都洛阳,在唐玄宗开元十二年(724)中进士。后来,在一代名相、诗坛名宿张说的引荐下,曾在兵部任掌管马政的驾部员外郎之职。后来因感到仕途无望,便隐居汝水岸边,混迹于渔樵之中,过着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,其时,与王维交谊颇深。他虽隐居,但仍关心着国家的安危。唐玄宗天宝五年(746)左右,他便带着他那壮志未酬的失意情怀怅然辞世,年仅47岁。 祖咏的诗现存不多,诗的内容一方面反映他的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;另一方面,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又促使他写出了自己甘愿弃笔从戎、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。 《终南望馀雪》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,也是一首应试诗。当时,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,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。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,广绵千余里,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,于是读书之余,欣然沿北坡而上,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。这样,一首流传千古的传世名作便在酝酿之中了。当在科考中看到“终南望馀雪”的试题时,诗人便用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、清奇冷峻的小诗。 【主旨感悟】 据《唐诗纪事》卷二十记载,这是诗人在长安的应试诗。诗写遥望积雪,顿觉雪霁之后,暮寒骤增;景色虽好,不知多少寒士受冻。咏物寄情,意在言外,关心民生疾苦之意自然流露了出来。 【艺术鉴赏】 1.主题深刻,立意巧妙。 “昔人论文字,以意为主。”“终南阴岭秀,积雪浮云端。林表明霁色,城中增暮寒。”诗人站在长安城楼上,遥望终南馀雪,想到“下雪不冷化雪冷”,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,他们缺衣少食,不知能否在饥寒中渡过难关。其关心民众之意,隐含其中。这首诗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主旨,显得十分婉转。 情景浑然一体,并富有图画美。在这首诗中,诗人通过对终南山及其雪后美景的描绘,在自然而然中流露出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生命的思考,丰富了诗歌的内涵。 2.诗人对用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。 一个“浮”字,就把终南山写活了。其实雪是静的,云是动的,这是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,真是妙不可言。 ... ... ... 逍遥游PPT,第二部分内容:学  习  目  标 1.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;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、虚词、通假字等;准确翻译全文。 2.理解本文意境开阔,想像奇特,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、传说和现实的事例,阐明自己的观点,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方法。 3.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,联系当前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。 ... ... ... 逍遥游PPT,第三部分内容:课  前  预  习 (一)知人论世,开阔视野 1.走近作者 庄周(约前369—前286),战国时期宋国人,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。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,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,与老子并称“老庄”。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。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,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,否定客观真理,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。从这种认识论出发,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,“安时而处顺”,“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”。在政治上,他主张无为而治,反对一切社会制度,摈弃一切文化知识。其主要作品为《庄子》。 《庄子》今存33篇,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。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,构思巧妙,善用寓言和比喻,文笔汪洋恣肆。鲁迅先生赞誉说:“其文则汪洋辟阖,仪态万方,晚周诸子之作,莫能先也。”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。 2.了解背景 庄子才华横溢,聪明勤奋,“其学无所不窥”(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),并非生来就有出世之心“而今也以天下惑,予虽有祈向,不可得也”(《庄子·天地》)。一方面“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”(《�l箧》)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;另一方面,“王公大人不能器之”(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)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。人世间既然如此污浊,“不可与庄语”,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,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,他写出了自己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《逍遥游》。 3.丰富视野 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。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 ,但用“道”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 。从广义上来说,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“道”为核心观念,强调天道自然无为、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。一般来说,老子所说的“道”有三方面的含义:①“道”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;②“道”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;③“道”无形无象。在先秦各学派中,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门徒多,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,但随着历史的发展,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、社会和人生领悟,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。 ... ... ... 逍遥游PPT,第四部分内容:进  入  课  堂 第一课时(研读课文第一部分) (一)精读文本,自主研讨 第一部分(第1自然段),说明世间万物,大到高飞万里的鹏,小到蜩与学鸠,都有所待,不自由。 第1层(开头至“去以六月息者也”),描绘鲲鹏的形象。鲲鹏形体硕大无比,变化神奇莫测,奋飞时气势壮美。 这一层一开篇就尽显壮阔、神奇,并以夸张极写鲲鹏之大,想象奇特,意境开阔,充满浪漫主义色彩。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,注意这并非褒扬鲲鹏,而是为论点的提出蓄势。 接着借《齐谐》之言,渲染鹏之大,“击”“抟”“三千里”“九万里”,夸张奇异,使文章显得汪洋恣肆。至此笔锋一转,指出鲲鹏看似逍遥自由,实则还未达到逍遥境界,它还是“有所待”的,“海运”“大风”即是所待之物。“有所待”就不自由。 这一层描写的重点是大鹏: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,还要腾空而起,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,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。它积满气力,怒张毛羽,一振而飞上天,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,作者假借所谓《齐谐》一书的话是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。 第2层(“野马也”至“今将图南”),写鹏鸟南飞有所待,并以“野马”“尘埃”作对比,表明万物皆有所待。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九万里,然后乘六月的巨风南飞,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。山野中蒸腾的雾气,空中的尘埃所待的是“以息相吹”。为了强调鹏鸟的“有所待”,作者连用了大舟漂浮有待深水,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,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,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。 (二)教师点拨,引领思路 1.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“逍遥游”有什么联系? 鲲鹏体形硕大无比,变化神奇莫测,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,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,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。“去以六月息者也”,鲲鹏展翅高飞,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。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,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气,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。自然界大到鲲鹏,小至飘浮的尘埃,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,从而回答了“逍遥”要有所依凭。 ... ... ... 第二课时(研读课文第二、三部分,总结全文) (一)精读文本,自主研讨 第二部分(第2自然段),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。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,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,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,都受到时间、空间的限制。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,再次言及鲲鹏,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。 第1层(开头至“不亦悲乎”),归纳上文,阐明“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”的道理。“不及”,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。作者举出“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”;冥灵“以五百岁为春,五百岁为秋”;大椿“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”;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,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,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。“小知”与“大知”,“小年”与“大年”的不同,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。在庄子看来,万物既有所待,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,是非常可悲的。 我们看这些比喻,有的是很浅显,有的是很神奇,有的是很夸张,这是一种比中之比。本只要打一个大的比喻,而这大的比喻当中又包括了这样一些小的比喻,可以说是一连串的比喻,这样就好像是园中之园,可以使人涉步成趣,可以使人目不暇接,增强艺术情趣。 第2层(“汤之问棘”至段末),引“汤之问棘”的一段话对前文加以补充印证,并点明“小大之辩”。“汤之问棘”一段话与第1段“北冥有鱼”内容好像重复,其实不然。专家对这两段文字有很好的解释:“前语近怪,且出《齐谐》,恐人疑其不典,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。前后详略各异,足以明之。”由此可见,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。在论证上,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,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,点明为“小大之辩”。 (二)教师点拨,引领思路 1.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?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,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,并非真正的逍遥。但是,作者又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,强调指出有“小大之辩”,并且三次浓墨重彩,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,热爱之情跃然纸上,这是为什么呢?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、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,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。 什么苦情呢?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: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,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,幻想的翅膀张开了,怒而飞向“无何有之乡”;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,那么心灵呢?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,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。 2.作者为了说明“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”这个道理,举了哪些例子? “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此小年也。楚之南有冥灵者,以五百岁为春,五百岁为秋;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,此大年也。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,众人匹之,不亦悲乎!” 在五彩缤纷、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,有动物、有植物、有云气、有人类。其物种形状,其所占时间,所占空间,大者大,小者小,绝不相同。自然界如此,社会亦然。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,它们都不是自由的,即非逍遥的。 3.应该如何把握《逍遥游》的主旨? 分析这篇文章的主旨,要从文章本身的言语出发,通过对概念的分析,来把握贯穿全篇的主旨。《逍遥游》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,即“有所待”与“无所待”。所谓“有所待”,就是有所依赖,是指人的某种愿望、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、客观条件的限制;所谓“无所待”,即无所依赖,是指人的思想、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。 ... ... ... 逍遥游PPT,第五部分内容:总结中心 《逍遥游》主要论述庄子所幻想的绝对自由的人生观。课文通过鲲、鹏待风而飞,蜩、学鸠愚者夸愚,斥 识短志小,阐明世间诸物虽强弱、大小悬殊,智愚、寿夭迥异,却都受制于外力,牵累于内欲。只有完全摆脱了这些限制的至人、神人和圣人,才能遨游于天地之间,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。 鉴赏艺术 1.善于借用寓言说理。 《逍遥游》运用大量的寓言把“无所待”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。例如本篇中的鲲、鹏、蜩、学鸠、斥 ,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,有的是杜撰的,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,寄托他的思想,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中,并接受感染。“著书十余万言,大抵率寓言也。”用如此大量的寓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作品,即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。《庄子》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,大多“皆空语无事实”(司马迁语),为庄子本人所虚构。 2.想象丰富,多用比喻,善于夸张。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,鹏的遨游太空,想象十分奇特。写鹏的南徙,一“击”,一“抟”,“三千里”,“九万里”,“扶摇”直上,意境何等壮阔。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,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,使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。文章显得气势磅礴,意境开阔,极富感染力。 3.夹叙夹议,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,节节叙事,节节议论,或以具体形象感人,或直接摆出观点,议论方式灵活多变,增强了说服力。 ... ... ... 逍遥游PPT,第六部分内容:〔名著博览〕 《名人传》人物欣赏 贝多芬(1770~1827):德国作曲家,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。出生于波恩音乐家庭,祖父是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乐长,父亲是合唱团的歌手。祖父去世后,因父亲酗酒,家境日益贫困,11岁被迫离开学校,18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。自幼显示出弹奏钢琴的才能,1780年师从宫廷管风琴乐师尼夫。1783年被任命为波恩歌剧团的演奏员。1787年到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。因母亲去世,仅学了两个月。但贝多芬的即兴演奏已给莫扎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,并断言:这个青年不久将扬名世界。1792年他又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。 其作曲生涯可分为3个阶段:1795年贝多芬作为钢琴家首次在维也纳公演,演奏了自己的第二协奏曲(作品19号)和莫扎特的作品;1800年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音乐会,演奏自己的钢琴七重奏和第一交响曲,以及海顿、莫扎特的作品,遂使名声远扬国内外。这是演奏与作曲并重的第一个阶段。他虽然在1800年以前已患有耳疾,但初期并不严重,仍然作曲和演奏。1802年病情加剧,医治无效,到1819年时听觉全部丧失。从此他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作曲。第五(命运)交响曲就是第二个阶段的作品,正如他自己所说:“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……”他因耳聋准备自杀而写下遗嘱后终于醒悟:“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世界,这是不可想象的……”他战胜了命运,给世界留下了大量不朽的作品。 ... ... ... 关键词: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PPT课件免费下载,逍遥游PPT下载,.PPT格式;

下载与使用帮助

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,请参考说明:
1、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,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。
2、如果首次下载不成功,可再次下载,15天内下载本站同一份资料不重复扣费。
3、如果浏览器启用了拦截弹出窗口,此功能有可能造成下载失败,请临时关闭拦截
4、资料成功下载后不支持退换,如发现资料有严重质量问题,请点击网站右侧 【意见反馈】,如若属实,我们会补偿您的损失。
微信公众号
扫码关注公众号,免费领取初中英语全套精品课件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