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编版(2016)语文九年级下册《萧红墓畔口占》PPT课件
展开
《萧红墓畔口占》PPT课件
第一部分内容:戴望舒生平简况
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。
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。
1926年起开始文学创作,加入共青团。
1928年发表《雨巷》被称为“雨巷诗人”。
1929年4月,诗集《我底记忆》出版。
1932年赴法国留学。
1933年,诗集《望舒草》出版。
1935年回国。
1936年,与穆丽娟结婚。
1937年,出版《望舒诗稿》。
1938年,在香港主持 《星岛日报》文艺副刊《星座》。
1940年,妻子返回上海,后离婚。
1942年春,被投入日本监狱。
1943年,与杨静结婚。
1949年,与杨静离婚,返国。
1950年2月28日,病逝。
萧红的生平--飘泊岁月寂寞路
原名张��莹,另一笔名悄吟。
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。 幼年丧母。
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。
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。
1932年认识萧军并结为伴侣。后几经颠沛,情感生活屡受挫败。
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,1935年发表成名作《生死场》。
... ... ...
萧红墓畔口占PPT,第二部分内容:作品分析
萧红墓畔口占
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,
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,
我等待着,长夜漫漫,
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。
——1944年11月20日
1、诗的版本。
版本一。
墓边口占
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,
到你头边偷放一束红山茶,
我等待着,长夜漫漫,
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。
1944年9月10日载香港《华侨日报·文艺周刊》33期,原题《萧红墓边口占》。
版本二
萧红墓照片题诗录
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,
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,
我等待着,长夜漫漫,
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。
——1944年12月20日
载于《新华日报》1946年1月22日
2. 诗歌的意蕴分析
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,题旨多见,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。
第一句:强调“六小时”和“长途”,是写实,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。
“寂寞”,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,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。“寂寞”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。“寂寞”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:“半生遭白眼冷遇”,“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”,“如今我只感到寂寞!”(萧红自述。)
二者融而为一,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。
第二句:
“放一束红山茶”在墓中人“头边”,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,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,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
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,如一柄燃烧的火炬,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,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,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。
第三句:
“我等待着”,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,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。
“长夜漫漫”,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,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、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,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;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。
第四句:
“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”,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。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与心态。
3.何以经典?
这首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,就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。这种成熟不仅涉及到诗人的心智(特别是生与死,自然与人生的关系,对自身境况的意识),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(如此干净,朴素,洗练,而又富于暗示性);更为重要的、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。
从类型上说,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,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,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,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,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。
4、诗的特点
语言干净、朴素、洗练,富于质感、充满了暗示。
情感表现沉静、克制,而又深挚,平淡中见深厚,委婉中渗透着激情。
在对比中展开思想,结构平衡而协调(长与短、轻与重、动与静、焦灼与安逸、生与死)。
5、诗的思想内涵
家事:家庭变故、朋友情谊、内心的煎熬。(传记学批评)
国事:外敌入侵,苦难无边,无尽的等待。
天下事(人类):生死之辩。人的生存境遇,存在之思。
... ... ...
萧红墓畔口占PPT,第三部分内容:结论
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戴望舒的新诗创作缩短了新诗与“文质彬彬”这一诗学境界的距离,推动了中国新诗的现代化进程。
在中国新诗史上,仅就诗艺的纯熟和思想的深䆳而言,很少有人能够与他匹敌。
关键词: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免费下载,萧红墓畔口占PPT下载,.PPT格式;